笔趣库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父可敌国 > 第1064章 云南有好盐

第1064章 云南有好盐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“你们可以跟雇工签订合同,他们要是眼红,几年期满后可以落户留下来嘛,你们再招一批就是,反正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。”不过朱桢还是给他们支招道:

“这边官府所有的政策优惠,都是以落户为前提的。你们带他们来了,先到官府报备一下,他们没恢复自由身不能落户,不就得了?不过官府只保护最长三年的契约,三年一过人家就可以落户了。”

这也算是在官府、百姓和商人间,达成一个相对都能接受的平衡了。不过这就要求大户们年年往云南招人……但这不正是朱桢想看到的吗?

“王爷要多少粮食?”顾元臣问道。

“当然是多多益善了。之前户部所奏滇盐法是输米两石,给一小引盐引。被本王驳回了。最终定为输米一石给一引盐引。”

中盐之法,军守边,民供饷,以盐居其中,为之枢纽,故曰开中。

洪武三年,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,当时的山西参政杨宪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,凭引购盐运销于指定地区,解了大军的燃眉之急。从此开中法便成了朝廷的常用工具。

云南运粮困难,朝廷压力很大,商人们的力量加进来,帮着朝廷输粮,可以大大减轻官府的负担。

“当然,你们输粮同样很困难,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,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。不过你们可以换个思路,同时在云南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,生产粮食,就地入仓换取盐引,以便更多地获利——此乃商屯之法也。”朱桢又介绍道。

“这个方法好!”众大户不禁赞道。

“这么优厚的么?”众大户不禁欢呼起来。《开中条例》规定,按照路途远近,输米五石到一石,给一盐引,也就是一百二十斤。朱桢给他们的,确实是最优惠的条件了……

罗贯中摇头晃脑:“孔子所谓‘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惠而不费。”

“瞧瞧,咱罗老师就是有文化。”朱桢笑着给老宝贝点了个赞。

“可要是我们招募长工来了,看到王爷给移民的政策这么好,跑掉了怎么办?”有人出声问道。

“跑掉就跑掉了呗,肉烂在锅里,只要别跑出云南就行。”朱桢却不以为意的笑道。

“哈哈也是,就当帮王爷移民了。”大户们也很看得开,当有了更高的追求,人就不会锱铢必较了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