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唐朝小闲人 > 第七百五十一章 格物致知

第七百五十一章 格物致知(第2 / 4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于是我就在想,孔圣人也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,他也是一步步走向神坛的,这个成为圣人的过程,虽然记载的不是很详细,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孔圣人最吸引人的地方,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,而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,孔圣人肯定也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,才成功的,正所谓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,这就会引发共鸣,这才咱们儒家的精神,这种精神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,还能鼓励众多儒生。

因此我选择了少年孔子,我想展现的是一种孔子精神,是一种儒家的精神,而不是一些孔子说过的话,这些话谁都知道,但都是一些独立的,我想将这些话汇聚成一种精神。”

郑伯隅听得似懂非懂,他们认为应该以儒家思想为主,但是韩艺却认为应该以孔子为主,他们当然也不会反对以孔子为主,这是很好的,点点头,道:“你说得倒是有些道理,但是老夫还是不太明白,这故事的内容与孔子精神有何联系?即便是格物致知也非孔圣人提出来的。”

韩艺解释道:“这其中大有联系,梨子落下来,这是很正常的现象,谁都看过,谁都知道,寻常人肯定不会去想为什么梨子会落下来,但是如果孔圣人对此发出了疑问,那就能展现出他的过人之处,如果他还从这种非常常见的现象,发现一些非常奇妙的知识,这就展现出了孔圣人天资超然,这就是一种魅力。而且从这个细节,就反应出孔圣人之后提出的‘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’和‘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’的观点。

然后,孔圣人为了寻找原因,不是一味的去思考,而是去请教他人,去学习,从生活中得到启发,这又反应出之后孔圣人提出的‘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’的观点。

“当然没有,这完全是我虚构的,因为关于孔圣人年少时的故事,我知道的不是很清楚,只能自己去虚构。”

韩艺摇摇头,又道:“其实关键不在于引力的本身,而是在于孔圣人发现引力的过程。”说到这里他将手中的书籍一扬,“我这个思路完全是来自于《礼记,大学》中的一句话,‘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’这不正是儒家的格物致知精神吗?”

“格物致知?”

郑伯隅等人微微一愣,似乎并未想到这一点。

韩艺见他们被忽悠住了,赶紧伸手道:“各位前辈先请坐。”

在之后,孔圣人面对真理,勇敢去推翻老师的理论,从中也反应出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择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’的观点。再到最后那一出师生和,反应出孔圣人尊师重道的思想,在真理面前,孔圣人是勇敢的,但是在老师面前,孔圣人是尊重的,这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。他的老师原谅了他,并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在孔子相师的故事中,孔子作为圣人同样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,虚心求教。这就是儒家精神,或者说孔子精神。

孔圣人的一切言论观点,都是由这种精神而衍生出来的,作为儒家弟子,应该要学习这种精神。至于引力,只是为了让一个看似普通的现象,展现出孔圣人超凡的魅力。如果我写孔圣人治国的故事,那么老子也提出过不少的名言,这就不能凸显出孔圣人独有的魅力。我是要借话剧推广儒教,那我必须给予凸显出孔圣人身上一种任何人都没有的精神。”

郑伯隅等人虽然不满,但也没有办法,现在撕破脸那对大家都不好,于是坐了下来。

韩艺也没有太嚣张,表现的还是非常恭敬,因为这一步棋对他而言,是至关重要,他必须要想获得崔卢郑王这些大家族的支持,只是站在厅中。

卢秋子问道:“你说的虽不无道理,但是格物致知只是《礼记,大学》其中的一句,并非是我们儒家的主要思想,我们儒家的思想是仁治,礼治,德治。”言下之意,就是你小子偏题了。

“卢前辈说的是,但是格物致知只是故事的一部分,并非是全部,少年孔子这一出话剧主要还是想突出孔圣人的人格魅力。”

韩艺继续道:“其实在我构思整出话剧时,也曾非常纠结,究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,还是以孔圣人为主。基于话剧娱乐的特性,肯定还是要以人物为主,而且孔圣人是儒家的始祖,增加孔圣人的影响力,就是增加儒家影响力。因此我就翻阅了不少关于孔圣人的故事,但是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孔圣人已经扬名立万时,如果我再演这些,那跟书上讲的没啥差别,那么就不能增加孔圣人的魅力,无法达到推广的效果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