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崇祯重振大明 > 第108章 特赐元士出身

第108章 特赐元士出身(第1 / 3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,认为元士这個称呼太好,应该再改一个。

有些文臣不想起个好名字,就像之前不想特赐同进士一样。这些人表示干脆直接用“特赐出身”算了,或者是更符合规范的“赐特用出身”。

这件事历史上还真发生过,就是崇祯十三年庚辰科,崇祯皇帝有感人才匮乏,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,悉用为部寺属官、推官、知县。这二百六十三人,号为庚辰特用。

这些人任官是进士待遇,却没有进士身份。很多地方志把“赐特用”列入本地进士名录,其实是种误解。这些人其实不是进士,没有被特赐进士身份,和宋朝的特奏名并不相同。

如今特赐出身的事情提前,朝堂上就有官员提出这个意见,认为称他们“赐特用出身”就行,不用另取名字。

朱由检当然不愿接受这么随意的称呼,理都没理提出这个说法的官员,让群臣继续商议。

把特赐同进士拆成两件事情,朱由检询问之后,眼见群臣态度不一,再次祭出举手之法,让群臣举手表决。

第一件事,特赐同进士,不出意料地被绝大部分进士出身的文官反对——

他们都认为进士是考取而来,不能被皇帝特赐。

就算有大臣想支持,也要顾忌舆论。

第二件事,特赐出身,争议开始出现,没那么多官员反对——

礼部首当其冲,尚书来宗道收到风声之后,就思考过这件事情,此时出言说道:

“《礼记》曰:天子立六官、三公、九卿、二十七大夫、八十一元士。”

“洪武二十二年,太祖任命了八十一给事中,恰合古元士之数,因此改给事中为元士。又以六科为事之本源,改为源士。后来复称给事中。”

“臣以为可称特赐出身者为元士,特赐元士出身。”

这个称呼不错,而且太祖曾经用过,没有什么忌讳之处,许多人表示认同。

毕竟他们的子弟能够荫官,怎么能不给出路呢?

之前反对特赐同进士,是站在进士立场。这次赞同特赐出身,是站在家族立场。

大明能世代考取进士的家族是少数,文官传承很不稳定。所以在察觉到军籍进士的优势后,文官从最初的对武荫不屑一顾,到现在得意地称为“延世金吾”,对锦衣卫世职趋之若鹜。

所以他们对特赐出身并不反对,觉得如果能立下功劳让自家子弟被特赐出身,更有利于家族传承。

最终,特赐出身这件事,在朝堂勉强获得通过。群臣需要商议的,是这个出身的名字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