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库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工业帝国 > 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情况的资料1

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情况的资料1(第1 / 14页)

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对发展中国家而言,外资对本国市场控制率提高,意味着本国生存空间相对缩小,对本本国企业的成长形成强力竞争和扼制。

按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(通常为20%,一般行业为30%,少数竞争性行业50%)来衡量当前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控制率,则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。

一位营销专家说:“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决定因素……市场份额越大,影响力就越强。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半以上份额时,它便占据了主导地位,以至于使竞争对手赶超它是几乎不

可能的”。卖一个或几个企业,其影响还不至于让刻骨铭心,而“卖”掉整个行业才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无法弥补的过失。

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的调查,2006

当前,大量外资涌入国内,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,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,特别是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、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,从而构成垄

断,控制我国的经济,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。\\Www、qВ5、cOM/

引进外资总量过大,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长远威胁

1993年以来,外资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年增率达12.25%。“十五”期间,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增30%,缴税年增22%,进出口年增34%。至2003年,外资企业

达23万家,占国内企业总数3%,市场占有率30%,工业增加值占全国28%,纳税占税收总额20%,出口占出口总额55%,雇佣员工2350万,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10%。

年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%,比私营企业高3个百分点。需要提起注意的是,据税务总局调研,外资平均税负(占销售额比重)为11-12%,比私营企业略低(私营企业没有税收优惠,

但漏税较多),是国有企业的一半,所以这一“高”效益不值得夸耀。

外贸主导型的发展和外资在华势力的同步扩张,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愈益处于单纯的“打工者”地位。2003年中国出口53亿双鞋(等于为全球每人生产一双鞋),而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仅仅

是总利润的20%,其余80%的利润被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厂商所获得。所有代工、贴牌、“三来一补”的工厂实际上都处于这一境地。

在各国争相搞“出口导向”的竞争中,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实际价格不断降低,进口产品价格不断上升,这被认为是贸易条件恶化的典型症状。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产品价格比1990年上升了3%

其中,东南省份2004年人均fdi为128美元,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,是中部地区的7倍,西部地区的25倍。浙江、江苏、广东等东南省份,外资企业占该地区工业资产总值的43%。各地竞相出土政

策,出现了“经济高速增长、招商地价下滑”的奇事。苏州的土地开发成本为每亩20万元,招商挂牌地价为15万,昆山工业用地的价格2001年为9.5万元,2003年年降到6万,周边沪宁杭地区也将工

业地价压到5-6万,

长三角到处搞“零地价、送厂房、银行1:1配套贷款、五免十减”

等“割肉竞争”,成为所谓“地区竞争力”的实质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